中国社科院专家组关注成都都市农业新探索
蔬果种在阳台、水产养在楼下、垃圾变成肥料……在成都市双流区彭镇新安社区,一项名为“三生永和循环系统”的都市农业新探索令人称奇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、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潘家华率调研组对该系统进行专项调研,认为应进一步抓好标准化、规范化工作,加大推广和示范力度。
“三生永和循环系统”由四川科道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研发,公司创始人兼总裁宋志远介绍,第一个“生”是生产发展,它将传统农业和养殖业搬到城市建筑的地下、墙面、空中、屋顶,实现“造地效应”;第二个“生”是生态良好,它不仅采用新型材料打造新型建筑,还对有机生活污染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;第三个“生”是生活富裕,外墙蔬果、畜禽水产“伸手可得”,市民足不出户即可解决一日三餐。
调研组实地考察了“三生永和循环系统”科研示范区覆盖半径为5公里的真空厕所系统、日产300立方米的沼气系统、年产6000吨的有机肥生产中心、“绿色环境产业化价值化子系统”展示区、生态墙板展示区及“三生永和循环系统”样板楼等系列科研成果。
“三生永和循环系统”有机农业生产实景图
潘家华表示,科道农业这种模式,第一是融合发展,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,乡和城的完美融合;第二是循环发展,生态自我循环,多元利用;第三是多重发展,建筑空间地下、地上和楼顶空间都利用起来,物尽其用、超值利用;第四是共赢发展,生产、生活、生态、发展和保护都实现了。
“这与过去讲的都市农业完全不一样,是真正的都市农业!”潘家华说,“这种楼宇不再是简单的居住楼宇,而是一种生产、休闲、艺术还有包含社会各种功能的集合体,超出了传统的、现行的都市农业、设施农业概念。这样一种共生、和谐的系统是我们社会所追求的。”
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、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党委委员刘治彦认为:“我们的城市、乡村不应该再是一个钢筋水泥森林,应该是一个绿色、美丽的和谐人居环境,而这种模式正好做到了,打造出了一种理想的、未来的、美丽的人居环境。”